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人工智能(AI)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。然而,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,其潜在的危险性也日益凸显。许多知名学者和企业家,如郎咸平、马云和马斯克,都对AI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表达了深深的忧虑。
著名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曾直言不讳地指出,AI的负面大于正面,AI的发展会导致95%失业,AI取代人类,未来95%的人将无法生存。对此网友评论:准确的说人类(碳基生命)创造出AI之后,人类的使命就完成了,AI会接棒并抵达星辰大海,至于它们会不会善待人类,我持悲观态度。AI的快速发展对大部分人类来说是一场“大屠杀”。郎咸平认为,AI的普及将使得大量从事重复性、低技能工作的人群失业,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,经济结构面临失衡。他甚至表示:“这个世界没有AI会变得更好。”这种极端的言论虽然有些耸人听闻,但却深刻地反映了AI技术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。
与郎咸平的悲观态度不同,马云和马斯克在对话中虽然对AI的看法有所分歧,但都未将AI视为直接的灾难。马云认为:机器人不应去做人类能做的了的事,而应去做人类做不到、难度大的事。比如,消防员的工作就相当危险,如果发明了机器人能救火,能在水中救人,高寒、高热、高空、高辐射的场所,让机器人代替人类去做。马云认为,人们应该更担心自己,而不是AI。他表示,历史上的技术进步都伴随着担忧,但最终都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。然而,马云的观点并未能完全消除人们对AI的担忧,因为AI的替代效应在某些领域已经显现,且其速度和规模远超以往。
马斯克虽然对AI持有一定的乐观态度,但也承认AI可能带来的风险。他表示,AI可能让工作变得没有意义,因为AI会学会做人类所能做的各种工作。这一观点与王兴兴的预测不谋而合,王兴兴曾大胆预测,未来10年内,机器人将取代80%的普通工作岗位。然而,王兴兴进一步认为,这将是人类的福音,因为人类将不再需要工作。这种乐观的看法忽视了AI替代人类工作可能带来的深远社会影响,包括失业、贫困、社会动荡等。王兴兴只是一个企业的管理者,他的想法不能代表政府,而且纵观人类历史,这种理想社会不可能实现。
事实上,AI对人类的危害已经初现端倪。在就业市场方面,AI正迅速取代那些重复性、规律性强的工作岗位,如数据录入员、客服代表等。据预测,未来十年内,仅在制造业和服务业,就可能有数十亿个工作岗位被AI替代。这将导致大量人口失业,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。在医疗领域,AI的“黑箱”问题令人担忧。一些基于AI的疾病诊断系统,其决策过程犹如黑箱,一旦出现误诊,后果不堪设想。在信息传播方面,AI助力的虚假新闻、深度伪造的视频和音频如病毒般迅速传播,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判断,扰乱了社会秩序。
更为严重的是,AI还可能引发严重的伦理道德困境。在自动驾驶汽车面临不可避免的碰撞时,它该如何抉择?是保护车内乘客,还是行人?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,更是一个关乎生命价值的伦理难题。在军事领域,自主武器系统一旦失控,可能会造成无辜平民的大量伤亡,违背人类的基本道德准则。
面对AI的诸多危害,我们不能坐视不管。社会必须理性控制AI的发展,确保其符合伦理和社会价值观。首先,我们需要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,对AI的应用进行分级监管,禁止其在高危场景中的滥用。其次,我们需要加强AI技术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,尤其是在关键领域如金融风控、司法量刑等,应强制公开其决策逻辑,避免“黑箱操作”。此外,我们还需要关注AI技术的风险管控,对数据安全、算法偏见等问题提前设防。
总之,AI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。它既能为人类带来便利和进步,也可能成为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地忽视其潜在的危险性,也不能因噎废食地拒绝其应用。唯有理性控制AI的发展,确保其符合人类的利益和价值观,我们才能避免这场潜在的灾难,实现人类与科技的共同进步。
作者:刘凯生